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元丰改制的内容名词解释_元丰改制元丰改制后的官阶

枢密院名词解释

枢密院,封建时代中央官署名,五代至元的最高军事机构,唐始设枢密使,掌文书,以宦官任之。后唐改称枢密院,枢密使辅佐宰相,分掌军政。宋设枢密院与中书分掌军政大权,号称二府。辽代按南北面官设北枢密院和南枢密院。元代,枢密院主管军事机密事务、边地防务、并兼禁军。

科道监察,明、清六科给事中与都察院十三道监察御史总称,俗称为两衙门。二府三司,:二府指“二府三司制中书门下”和“枢密院”。三司指“盐铁度支”和“户部”。

集中军权 (1)杯酒释兵权,将禁军的统领劝一分为三都只结对皇帝负责。(2)设枢密院。(3)实行更戍法。(4)各地方军的精壮之士都入选禁军。集中行政权 (1)宰相之下设参知政事为副相。(2)设枢密院管理军事。(3)设三司管理财政。(4)在地方上设知州 。

* (旧称“官府”、“官署”、“公家”、“衙门”)一个政治体系,于某个区域订立、执行法律和管理的一套机构。广义的 * 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军事机关,狭义的 * 仅指行政机关;在内阁制民族,“ * ”一词也用来指代表民族最高行政机构的核心,即“内阁”。

终辽一代,始终是贵族 * 。北面官体系是辽政权重心所在。设置的北、南宰相府和北、南枢密院都是辽朝中 央和权力核心机构,南面官是辽统治者模仿唐代制度而建立的一套管理汉 人的机构。较重要的机构有汉 人枢密院和尚书省,由于决策权掌握在北面官机构,因此南面官中书省、门下省都有名无实。

“开府仪同三司”在明初还有吗?

1、开府仪同三司,是古代中国魏晋南北朝至元朝时期的一种高质量官衔,最初起源于对三公(司空、司马、司徒)的荣誉性仿照。三公在西汉时期是民族政务的核心人物,但东汉后权力转移,三公虽不再直接掌管政务,但仍享有极高的地位和待遇,成为皇帝的顾问。

2、综上,“开府仪同三司”即是享有自行挑选僚属特权,并且享有三公级别待遇的官职。这一官职最早出现在东汉时期。进步至明清时期,随着政治体制的变革,这一官职逐渐淡出历史舞台。因此,“开府仪同三司”代表的,是一种古代高官的荣耀与特权。

3、开府仪同三司,作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及隋唐至元代的高质量官衔,其地位曾经历演变。最初,三公在西汉时期掌握民族政务,拥有极高的地位和尊崇的礼仪。然而,随着政务权力转移,三公虽不再直接参与具体政务,但仍作为皇帝的重要顾问,享有极高的待遇。

4、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开府仪同三司的职权有所不同。例如,在北魏时期,开府与仪同三司分别为两个官号,前者指开府辟官,后者仅指礼仪同于诸公。在隋唐至元时期,开府仪同三司成为文散官的最高官阶,主要作为荣誉虚衔存在。废除与影响:开府仪同三司这一官号在明代被罢废。

太医局的名词解释

1、太医局,中国古代医事机构名。最早始于北宋淳化三年(公元992元)该机构是在沿革隋唐太医署之基础上创设的。太医局初设并未开展医学教育。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在太常寺设立太医局,开始选拔医官传授医学聪明。

2、医院的解释[hospital] 病伤者得到医疗 照顾 的机构或场所 详细解释 (1).即太医院。掌医药的官署。 隋 置太医署, 宋 改太医局, 元 改太医院, 明 清 因之。 《再生缘》 第二一回:“又召那,医院诸人跪奉觞。” (2).以治疗病人为主要 任务 并设有病房的医疗机构。

3、吴有性(1582—1652),字又可,吴县东山人。明末清初传染病学家 1 吴有性“戾气”1642年,大明崇祯15年,全国瘟疫横行,吴有性在疫区通过亲身观察和诊病施药,积累了丰富的资料,推究病源,潜心研究,依据治验所得,撰写成了全新的《温疫论》一书,开创我国传染病学研究之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