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宋诗清明解析?
(宋)王禹偁《清明》原诗与解析如下: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①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②
注释 ①清明:农历二十四节气其中一个。古来习俗以清明节气开始的第一天为清明节,进行扫墓、春游等活动。节日一般为公历4月5日,农历在三月初。此篇一作魏野诗。萧然:落寞无生趣。野僧:在郊野出家修行的僧人,义近“苦行僧。” ②“昨日”二句:古时习俗以清明前二日为寒食节,不生火,只吃冷食。寒食过后,重新起火,故称“新火”。
译文 富贵人家花天酒地,日日嬉游宴饮,我却清贫得无花无酒过这佳节清明。我萧然落寞,对世俗兴趣索然乏味,恰似个在郊野浪游的苦行僧。昨天就向邻居讨取新火,今天清早起来,用讨来的新火点燃一盏读书灯。
二、清明的写作背景?
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诗人杜牧,在行路中间,可巧遇上了雨。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常常赶上“闹天气”。远在梁代,就有人记载过:在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往往有“疾风甚雨”。若是正赶在清明这天下雨,还有个专名叫作“泼火雨”。诗人杜牧遇上的,正是这样一个日子。
此诗首见于南宋初年《锦绣万花谷》注明出唐诗,后依次见于《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明托名谢枋得《千家诗》、清康熙《御选唐诗》。《江南通志》载: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曾经过金陵杏花村饮酒,诗中杏花村指此。
三、北宋诗文的革新运动的背景?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是指北宋继唐代古文运动之后兴起的,旨在反对西昆体文风的文学运动。早在唐代中叶,韩愈、柳宗元就针对六朝以来骈文中的形式主义和浮华轻靡的文风,倡导了古文运动、到了晚唐五代,内容空洞的骈文又泛滥起来。
宋初的文坛,以杨亿为代表的西昆体风行了半个世纪。一批具有进步想法倾向的文人如王禹偁、柳开、尹洙、石介等,勇气地举起了唐代古文运动的旗帜,提倡韩柳散文,为革除五代旧习、击败西昆体浮华的文风进行了斗争。
四、清明古诗的背景?
背景是:
唐代安史之乱,使北方经济受到严重破坏。出现了“荒草千里”、“万室空虚”的萧条荒凉景象。
直到晚唐,长期得不到恢复。杜牧《清明》诗中的“路上行人欲断魂”,并非由于天阴下雨,正是反映了北方农村这种耕稼缺人的荒芜现象。
五、写大风天的唐宋诗词?
1、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唐代: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唐代:李峤《风》
3、日月照之何不及此?惟有北风号怒天上来。
——唐代:李白《北风行》
4、风怒欲拔木,雨暴欲掀屋。
——宋代:陆游《十月二十八日风雨大作》
5、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唐代:高适《别董大二首》
6、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宋代: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六、杜牧清明背景?
杜牧《清明》创作背景:此诗首见于南宋初年《锦绣万花谷》注明出唐诗,后依次见于《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明托名谢枋得《千家诗》、清康熙《御选唐诗》。《江南通志》载: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曾经过金陵杏花村饮酒,诗中杏花村指此。
《清明》原文: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此诗写清明春雨中所见,色彩清淡,心境凄冷,历来广为传诵。全诗运用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终的手法,余韵邈然,耐人寻味。所谓高潮顶点,却又不是一览无余,索然兴尽,而是余韵邈然,耐人寻味。这些,都是诗人的高明之处,也就是值得后人进修继承的地方。
七、清明的写作背景,杜牧?
写作背景:
《清明》诗是杜牧做刺使前的早期作品。唐代安史之乱,使北方经济受到严重破坏。出现了“荒草千里”、“万室空虚”的萧条荒凉景象。
清明的时候,又下起了纷纷的春雨。奔走旅行在外的人,心理更加增添了一分愁苦,简直失魂落魄了。诗人杜牧向别人询问,附近哪家小酒馆可以歇歇脚,放牧的孩子伸手指了指远方遥远的杏花深处的小村庄……
八、写天然的唐宋诗人有哪些?
柳色春山映,梨花夕鸟藏
《春日上方即事》
王维
好读高僧传,时看辟谷方。
鸠形将刻仗,龟壳用支床。
柳色青山映,梨花夕鸟藏。
北窗桃李下,闲坐但焚香。
王维是最会写大天然的诗人,他把诗写得像画儿一样美,在画中,有蕴藏禅意,读者淡泊高雅,直击心灵。像“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些诗,天天被大众挂在嘴边自不必说。
这一句“柳色春山映,梨花夕鸟藏”相比前面两句在名气上稍差一点,但也是千古名句,你看这句诗中的大天然。
青山之青,又有青青柳色的衬托,又是青山、又是青柳,都不必说就知道,此一定是春光最盛的全球。又飞鸟栖息在梨树梨花间,飞鸟归林,黄昏已至。想一想这幅画面,远山近书,这是空间层次,有青有白,这是色彩鲜明,有树有鸟,这是动静相宜,还有一抹斜阳,为这青山绿树白花飞鸟,撒上了一层淡淡的金光。
多么娴静而美好的画面啊。
花明玉关雪,叶暖金窗烟
《折杨柳》
李白
垂杨拂绿水,摇艳东风年。
花明玉关雪,叶暖金窗烟。
美人结长想,对此心凄然。
攀条折春色,远寄龙庭前。
这首诗前两句是“垂杨拂绿水,摇艳东风年”,杨柳垂下,在白云绿水间荡漾,枝条随风摇曳,柔美生姿,一幅春意盎然的景象。
接着却一转,写到了玉门关的雪,说这里花儿开得明媚,玉门关前确实冰雪交加,有一个姑娘,在金窗前独自眺望,无限惆怅。
她为何惆怅?由于想起了远在边关的夫君,是离愁,此时的她,只想折下一枝杨柳,寄到遥远的龙城上,只为让丈夫明白她的一片相思之情。
我就特别喜欢李白笔下的雪,他能把雪写出十万种姿态,有天仙狂醉,把白云揉碎,有燕山雪花大如席,这里却又是遥远的雪,与春光交相呼应的雪。你看这一首诗,有春日热烈、有冬日寒冷,有杨柳依依、有雨雪霏霏,最终回归主题,折杨柳,寄相思。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绝句二首》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都说老杜是个现实主义诗人,其实他也有恶疾难医的浪漫情怀,否则怎会写出这样的诗句?明明是令人怅惘的羁旅之作,却写得江面碧波荡漾,衬托着鸟儿雪白的羽毛,愈发动人。还有远处那郁郁苍苍的山峰,近处的花儿开得正盛,那艳丽夺目的红色,像是一团火在燃烧。
多么灿烂而又迷人的风光啊。
杜甫写花,往往有神来之笔,如这句诗,用“燃”来写灿烂的红花,又如“花重锦官城”中,用“重”来写雨后之花,真不知道诗人杜甫的脑回路是怎样的,竟然能用到这样的字眼,看见常人所不能见的花和天然。
呐,盛唐的三座丰碑,王维、李白、杜甫,三首描写天然之美的诗,够不够让你领略到诗词中的大天然呢
九、宋诗的特点?
宋诗的特色与进步脉络
说起宋诗,大部分人都没什么概念,凡中国人说起古代诗词,必然是“唐诗宋词”。盛唐飞歌,天下无敌,而宋朝好像只有词牌才能拿得出手。
其实这种觉悟是片面错误的。这种说法是来自王国维: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此可谓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王国维的本意是在各朝代文学中找出最辉煌、最灿烂的文学体裁,予以褒扬。盛唐之时,格律诗初具规模,古体诗纵横风流,当时词牌还未成型,只是“曲子词”和乐府诗有些小样,天然没有任何资格与唐诗抗衡。到宋朝词牌大兴,婉约、豪放,蓬勃进步,和诗词分野合流,总算可以与唐诗比肩。
词牌确实是在宋朝进步完备,登峰造极。
王国维这句话是没错的,他选择的是最能代表当时代的文学体裁,但并不是说这时代其他文体就不行。
宋诗在诗词史上的地位
实际上在宋朝,散文和诗都比词更受当时的人的重视,它们的成就和分量,即使从整个文学史上来看,比词也只高不低。“唐宋八大家”中有六个是宋朝人,他们的散文成为后世文人学子仕途进取的范文。
宋词的崇高地位是后人给的,在当时所有文人都认为“词别是一家”,唯有苏、辛豪放派促进了“诗词合流”,但这二人之后,词又回归到婉约哀怨空灵的小情调上,并一直维持了上千年。在北宋诗文顶峰王安石眼里,诗都不过是末技,何况词?对词牌既喜欢又鄙视是宋朝文人的普遍看法。世事就是这么矛盾的。
宋诗正由于词牌的冲击走上了另外一条高冷、孤清的路,发散出奇妙的魅力。
中国古诗在几千年中总共也就三次高峰,唐诗、宋诗、清诗。而宋诗在学说上的进步,风格上的突破,想法上的升华是清诗比不了的。
若用美女来作比的话,唐诗是风韵多情的少女,宋诗则是高雅冰冷的知性美女,至于词牌嘛,就是个妖冶的歌姬。
朝代更迭的文化背景
宋朝并不是接着唐朝开启的,其中经过了五代十国五十多年的分裂,才在赵匡胤、赵匡义两兄弟手上一统天下。而文化史中间最重要的波折就是战争,诗歌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诗歌史必然也跟随着一同曲折前进。
宋之前,一直是中原五代和西蜀、南唐各自为政,这三个地区都是文学重地,风格各有不同。而最终的一统,使得这三个地区的文化风格也进行了融合。这种风格的兼并,是随着北方对南方的吞并而进行的,在文化融合经过中,更多地表现为北方文化对南方文化的接受。
五代时期,梁唐晋汉周是社会普遍认可的文化正宗,王仁裕、冯道等人的诗作,保留着诗歌的主脉。诗歌的主脉是什么?清正、雅言、积极、向上。而西蜀和南唐,随着可见的民族危机压顶而来,末世思考(隐逸、宴乐)凸显,文风逐渐倾向于靡靡之音,和隋唐之前的南朝“齐梁体”如出一辙。
初唐四杰和陈子昂激烈反对的就是“齐梁体”的空洞浮华,杜甫的《戏言六绝句》肯定了这些人对诗风、文风的纠偏,从而让大唐诗歌的腾飞有了情感朴实、天然、热烈的基础。
宋朝初立,百废待兴,诗文在这一阶段面临着初唐时同样的难题。阳光下面没有新鲜事儿,历史必然重演。五代时期的西蜀、南唐,甚至中原地区的宫词,都带有“齐梁体”的风格,受到晚唐靡丽之风的影响,加上文学修辞的进步,表现甚至更加明显。
文风革新,迫在眉睫。耽于享乐的靡靡之音岂能在新朝继续横行?是以从范仲淹开始,到欧阳修、苏东坡,发动了类似于唐代的古文运动,对诗文进行大规模的革新。技巧也和古文运动一样,用《诗经》的风雅、文字的古朴、内容的丰实,来抵制靡丽纤弱、华而不实的文风、诗风。
每到社会正常起来,文大众的首要任务就是抵制末世颓靡文化,让文学回归到雅正、情怀、向上的路子上来。这种诗文的纠偏重复地出现在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更迭之中,是一种文学进步的规律,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为“真理”。
宋朝重文轻武
赵匡胤马上得天下,深知“弱武重文”的重要性,宰相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从皇帝到高层对文化的重视,不仅带来了儒学的全面复兴和改变,也保证了天下文人的权利、地位。
同时科举进行改革,让唐朝那种小范围科举选士真正变成天下取士,大大地激活了人民群众对文化追求的积极性。虽然文官群体日益庞大,而且由于文人带兵影响了民族军队的战斗力,然而这种“重文轻武”的民族政策直接导致了社会对教育的重视,对诗文的大面积训练,让许多出身平凡的有才之士走向高层,成为文学主力。
宋朝的文学繁荣,没有别的缘故,就是文人多,作品多,天然高手就更多地涌现出来。加上民族政权的统一,全社会的士气高涨,文大众的风气也就走向正路了。
在这样的大的环境和背景下,宋诗不但作品众多,风格也是独树一帜,敢与唐诗争锋。
宋诗的风格
宋诗重理性,唐诗重感性。
宋诗为什么会偏理性,这也是有缘故的,不仅与文化背景有关,更重要的是诗词进步的内部缘故。
一,唐诗把路走绝了,宋诗必须另走蹊径。
诗这种形式在唐代进步到极其繁荣和难以超越的高度。各种手法、风格,经过中晚唐的实验,已经丰富到走火入魔的地步。加上五代十国时期,不同地域的独立进步,风格更加多元化。
宋朝的文人怎么办?文学如果没有创新,没有自己的特色,即使写得再好,也只不过是对前人的重复。就像我们今天,为什么我们永远无法写出好过唐诗宋词的作品?由于我们一直在重复,一直在前人走出来的路子里面前进后退,因此现代诗那么多人在不断试验、不断创新,虽然看上去荒谬可笑,但却是值得尊敬的。
进入宋朝,儒家正式复兴。二程一朱的理学,融合了道、佛两家思考对儒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造,将儒学从经世致用的实用学变成了修身养性的哲学。而这种思索性正是宋诗的底色。文大众的创作天然地形成了论辩、说理的特点。
这也就是为什么宋朝散文发达,诗作理性的缘故。这种说理的路子为宋朝诗大众打开了脑洞,他们终于从唐诗中杀出一条血路,将宋诗的特色落到了“说理”上来。这在感性的唐人诗风中,是没有出现过,或者说很少出现,没有成为流派的。同时经过唐朝格律体的进步,宋人的“说理诗”又要明显比魏晋时期的“玄言诗”高质量很多,由于从诗歌的传承上来看,唐之前的诗属于古体诗,这和格律之后的流派成型是不冲突的。
宋人这种“说理”的诗风形成,当然并非刻意的,而是得到广大诗人认同,并普遍采用,重点拎出来说是后世得出的。
这种诗风的形成,除了儒学思辨的促进之外,历史人文素材与唐朝诗人比起来,也大大丰富了。
宋诗和唐诗另有一个重大区别,唐诗取材注重山川风物,而宋诗取材注重历史事件。唐诗上承魏晋南北朝,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唐人作诗以山水天然景色为主要描写讴歌对象。
而宋诗更注重的是历史事件,人文社会的思索。
文学家的创作,向前朝要素材,模仿之后创新是正道。唐朝诗人向前看,只有汉朝甚至先秦可以借鉴,而宋朝除了那些之外,前面多了个诗歌盛世的唐朝可以作为自己的基础。在文学创作中,历史素材库的丰薄决定了两个朝代诗作在境界上的差异。
历史是越来越长的,文学素材的积累是越来越厚的。
就好像我们今天要创作诗词,能取得的历史文学素材比唐、宋又丰厚了几许呢?在文学水平一致的条件下,这种素材、意象的多寡天然在某些方面决定了作品的层次。
二,词牌进步冲击
词牌一直在民间宴乐中慢慢成长并终于在苏轼、辛弃疾等词人手中辉煌起来,然而宋词的本色还是婉约的,流俗的。唐时乐府诗所起到的民间娱乐功用完全被词牌取代,正由于这种功用,词就算写得美轮美奂,也登不了大雅之堂。
而诗,虽然有诗词合流的迹象,但在文化主流中,诗词分野才是正途。正如李清照所说:“词别是一家”。这并非她个人看法,而是代表了当时代大部分词人的见解。当全社会都看不起词的时候,诗的创作天然就会绕开词所擅长表达的那些领域、情感,不和词“同流合污”。因此宋诗和唐诗另外一个大的区别是更加文人化,高冷范。宋诗在文人阶层中承担着说理、讽喻、讽谏功能,由于高尚情怀的纯粹性,显得孤清、冷峻。这也是宋诗的一大特点。
宋诗冷静、思索的独特质量,与唐诗有迥异的风格,在文学诗歌史上同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唐诗相差无几。千万不要以为宋朝就只有词牌拿得出手。
宋诗的进步变局
宋诗在确立了自己的风格走向之后,还经历了一些历史大事件的干扰,产生了一些变局。
苏轼的“乌台诗案”是中国文学史上因言获罪的首例。这个事件虽然和后来明清的“文字狱”有质的不同,然而对宋朝诗人有极其恶劣的影响。也直接影响了苏门学士黄庭坚的诗风走向,他的“江西诗派”,本质上就是逃避社会现实的文学产物。
北宋的灭亡,则直接促进了第二次诗词合流。国破家亡,大批文人南渡,在灵魂上、物质上都受到巨大的冲击。由苏东坡开创的“豪放派”词风,受到社会的追捧而流行开来。张元干、张孝祥、辛弃疾,纷纷用词来表达家国情怀,促进了诗词合流。
这次诗词合流,对诗的打击非常大。原本用诗来表达的慷慨义气,都让词给抢走了,诗还写什么呢?因此宋诗在这一段时刻,经历了一段低潮,由于没人写诗了。
当时唯一有影响的诗人就是陆游了。这个产量巨高的爱国诗人,几乎是把诗作日记来写,他以一己之力延续了宋诗在这一时期的进步。
到南宋末年,文化进步的周期性又出现了。末世心情的笼罩,催生了类似于晚唐诗风的“四灵派”、“江湖派”,诗风的沉沦又进入了下一个轮回。
在这期间出现了范成大、杨万里这些诗人,风格上和那些颓败诗风还是有些不同。不过由于时代大背景的缘故,他们的作品即使写得再好,也没有了苏轼、王安石时期的人文厚重感。
十、宋诗的起源?
这个题目确实比较大而且宽泛。凡是说到起源,意味着要追根究底。宋词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当然起源于语言,甚至可以说是人类还处在单音节交流时候的事。当然,说到具体起源,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
承上启下
那么从狭义上来说,宋词应该起源于唐诗,由于文化是传承的,是不断演变进步的,任何一种文学形式,不可能凭空出现,必定有承上启下之经过,也有起源、高峰、衰落之时,这从古代文学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都可以看出来。
从雅到俗
我们知道,诗在唐朝已经达到了巅峰,怎么说呢,从两个方面可以说明,一是广泛性,从皇帝到平民,人人会作诗。比如,一代女皇武则天就凭一首“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重获恩宠。
至于平民百姓,流传下来的打油诗也有很多,比如这首“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笼。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也是让人喜爱。
盛极而衰,唐诗也一样,诗大众绞尽脑汁意图更完美,但结局是越来越高深,比如我们知道很多诗用典繁多,这就与民间越来越脱离,那你不接地气,还有什么粉丝呢?没粉丝,还有什么天下呢?
因此,慢慢地,大众发现用更多的词,更长的句子,能够更好地表达想法情感,这不就是宋词的另一说法长短句吗?
从上到下
当一个文学形式只是停留在民间创作的话,其实是很难进步的,就比如现在的一些民间手艺,那只是极少的人在做会做,由于没有好的机构去进行宣传普及。如果是从上到下的推动那就不一样。
蒋勋老师就说,唐诗过渡到宋词,其中的关键人物是李后主。一句“春花秋月什么时候了,往事知几许”,千百年后都能成歌,可见在当时,他的影响有多大。
大众发现,如此俚俗的文化居然可以变得这么雅致深沉。上行下效,宋词如唐诗一样,从帝王到民间,深受欢迎。如此雅俗共享的宋词天然流行起来,接过了唐诗的使命。
综上,宋词的起源,一是源于唐诗的演变,从用典晦涩到通俗易懂,以更好地适应人民表达和领会的需求;二是得益于唐宋过渡期五代李后主等士大夫阶层对词的贡献。